瓮投网 > 影视 > 正文

​《人生路遥》⑧ | 一战成名后,他消失了

2024-06-18 17:22 来源:瓮透网 点击:

《人生路遥》⑧ | 一战成名后,他消失了

领读:不雨亦潇潇

主播:长海

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小说《人生》的社会影响。随着《人生》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路遥也步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但刚刚30出头的路遥却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立志要翻过《人生》这座山。

那么,路遥究竟能否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之路又能走多远呢?

沙漠誓师

到目前为止,路遥最长的作品就是十三万字的《人生》,这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他还缺乏长篇小说创作经验。

而长篇小说尤其是多卷小说的创作,既需要文学才情,更需要不懈的坚持;既需要合适的创作技巧,也需要合理的体裁,它应该是一位作家才力与意志力的综合体现。

对此,路遥十分清楚。他不愿躺在成绩簿上生活,他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那生命也将终结”。

他决定到陕北毛乌素大沙漠那里去走一遭,在那里进行自己新创作的“誓师”。毛乌素大沙漠在陕北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天然地制造了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路遥自从在年轻时期到过毛乌素沙漠后,他就迷恋上这里的一切,他在年轻时还创作过一首《今日毛乌素》的诗歌。从那时起,路遥就对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次,路遥在人生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他再次背上行囊从省城出发,北上陕北榆林,直扑毛乌素沙漠。路遥明白,这次来到毛乌素沙漠不仅仅是朝拜,更是要在这里郑重宣誓,告别过去,开启未来。

路遥在这个空旷的大沙漠里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想到准备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可能将耗费数年,但他必须甘于寂寞,甘于在文坛上“消失”;他甚至还想到可能要承受青春乃至整个生命的失败……

最终,路遥下定决心,决心排除万难,用尽自己的全部心血创作一部属于自己最高水平的长篇小说。

他认为,“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他这个人就是神圣文学的信徒,他要在一无所有的毛乌素沙漠中郑重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的地迈进。

这次沙漠誓师,是1983年的事。这一时期,路遥还领着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吴天明导演为《人生》选取外景。之后,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其心目中最高文学创作境界的长篇小说准备工作中去了。

闭关三年

此时,意气风发的路遥已进入著名作家行列。然而,就在这时候,路遥下定决心向长篇小说进军。

路遥的创作与一般作者相比,有许多质的不同。一般作者的创作,是先萌发灵感,再像滚雪球一样生发主题与故事框架。而路遥的创作正好相反。

这种倒置的创作方式,注定了他所赋予的使命感更为突出与沉重。一般作者创作长篇,大体想明白故事框架后,就可能鸣锣开张了。

但是路遥却非常谨慎,如履薄冰,他严肃认真而扎实地开始了后来花费近三年的准备工作,因为他将小说定位于像“历史书记官”那样,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当代城乡变迁的史诗性巨制。

要真正实现心中的宏愿,必须做扎实而认真的准备工作。

路遥首先从阅读中外长篇小说开始,学习和借鉴前人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他给自己列了一个外国作品占绝大部分的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书目,并认真读完其中的十之八九。

在阅读过程中,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小说的主题,研究小说的结构。像长篇小说《红楼梦》他是第三次阅读,《创业史》他是第七次研读,他尽管对这两部小说烂熟于心,但还是一丝不苟地重点研读。

他还反复阅读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认真比较了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

研读长篇小说既是路遥不断充实自己小说创作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刺激自己构思的过程。这些工作虽未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路遥小说创作帮助很大。

路遥在闭门读书深入生活期间,有意识地“中止”了对文坛的关注,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又脚踩大地,接触泥土,汲取丰厚的创作营养。

在这期间,全国各地文学杂志的笔会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活动,他也婉言谢绝。

1984年12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路遥是选举出来的陕西代表。这样规模盛大的全国性作家大会,是许多作家一辈子所梦寐以求的政治荣誉,也是作家们亮相的好平台。

然而,路遥却因忙于准备长篇小说的创作而毅然决定放弃这次重要机会,这在许多作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灵感忽来

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的一读书和深入生活就能文思如泉、妙笔生花的,它在作家脑际的酝酿过程是复杂的。路遥的这部拟名为《走向大世界》的长篇小说自然也不能例外。

文学创作的过程仿佛生命的孕育过程。在受孕过程中,路遥的小说构思思绪不断地冲撞组合,最终在这受孕与怀胎的过程中,小说故事的框架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作品的源头是陕北高原一个叫双水村的小山庄。

作品的近景是双水村里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孙少安扎根泥土,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孙少平要“出走”,雄心勃勃地离开家乡,融入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品的远景是以一位叫田福军的政府官员的人生轨迹,来观照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织成了一张人物的大网。

在近景与远景中,将串联一百多个人物。而这一百多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急切地等待安排场次以便登台表演……路遥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他在精心地排兵布阵,设计着各种最优方案。

1984年冬天,路遥小说全书的整体框架构思好了以后,从什么地方开头,从哪里切入,这个问题让路遥整整苦恼了一个冬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天半夜,路遥脑际突然冒出“老鼠药”三个字,他激动地浑身直打哆嗦,他知道这是小说开头的灵感来了!

他要用小说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贩老鼠药被公社当作“投机倒把分子”批斗一事展开故事情节,在运动中使小说的全部主要人物和全书近百个人物中的七十多个人物都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路遥越想越兴奋,他拧开台灯,在纸上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老鼠药”三个字。在日后的创作过程中,路遥把“王满银贩老鼠药事件”向前向后分别延伸了一点,大体使用了七万字的篇幅。

就在运动中使全书的几十号人物合理地出场,并初步交叉起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关系,从而使小说平顺与自由地交织矛盾,进入表现阶段。

进山创作

1985年金秋,路遥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以及十几条香烟和两罐咖啡,一头扎到铜川矿务局所辖的陈家山煤矿医院,正式进行酝酿三年之久的长篇小说《走向大世界》第一部的创作攻坚阶段。

来到陈家山煤矿,简单熟悉了一下环境,路遥就伏在办公桌上,开始走上与自己搏击的拳击台。他绝没有想到小说的开头就整整花去三天时间。

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品的第一句话就是整个作品的调子。调子起高了,唱不上去;调子起低了,唱不出水平。

路遥自然清楚其中的道理。为了给全书定一个合适的叙述基调,路遥可谓苦心孤诣,绞尽脑汁。

虽然路遥小说的开头开得很艰难,但他终究还是找到了小说开头的感觉,他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的创作列车终于启动,开始有节奏地向前行进。

创作生活是艰苦的,矿医院职工食堂的伙食单调而没有什么营养,仅仅是能吃饱而已。

路遥把每天的任务都做了限制,完不成任务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绝不违反规定。

在创作期间,当地经常下雨,路遥最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作。由于心情格外好,路遥的创作渐入佳境,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一个生机蓬勃的文学世界,就这样在路遥笔下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在路遥的努力下,小说是定稿了,但路遥对小说的名字不是很满意。他在初拟小说时准备以《走向大世界》为题创作《黄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

第一部定稿后,他又把题目调整为《普通人的道路》。他甚至还为小说起了几十个备选名字,感到每个都总有些欠缺。为此,他苦恼不已。

他打电话叫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主编、诗人子页商量。子页看了几十个名字后,根据路遥的创作特点,脱口说出诗人的直觉:“叫《平凡的世界》怎么样?”

路遥看着子页,眼睛放出光来,也脱口说:“好!”周围的朋友们也说这个名字既朴素又大气,符合路遥小说的特点。

这样,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