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美猴王之父”张光宇:给了4亿中国人共同的回忆,却被遗忘至今

2024-11-11 07:07 来源:瓮透网 点击:

“美猴王之父”张光宇:给了4亿中国人共同的回忆,却被遗忘至今

还记得动画片《大闹天宫》吗?

那句经典台词“孩儿们,操练起来”,陪伴了几亿中国人的童年。

大闹天宫剧照

这部1961年创作的国产动画,一经播出就轰动世界,直到2021年还在国际上获奖。

在国内,它稳居百年国产动画片排行榜第一名,豆瓣上76万网友为它打分,评分高达9.4。

在豆瓣留言区,几乎全是对这部动画片的怀念与喜欢。

然而,全世界都知道的《大闹天宫》,背后的一位大师却长期被埋没。

几十年来,一批艺术家为他鸣不平,替他出书、办展、拍纪录片。

知名文人黄苗子甚至捐出100万奖金,专门用来宣传他,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可收效甚微。

在百度百科,他的生平简介甚至不足500字,还没有一些网红的多。

他就是张光宇,《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

而他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大闹天宫》这么简单。

如果你看了他的人生故事,一定会被他的才华和魅力深深折服。

也会和我一样,忍不住一声叹息:可惜了,光宇大师。

张光宇到底有多牛?

陈丹青说他是“真正的民间文脉”,“元老、教父级的人物”。

《人民画报》副总编、著名漫画家丁聪觉得自己在他面前“根本不能算画画”。

曾设计过动画片《哪吒闹海》的著名画家张仃甚至提出,张光宇的功绩可以与齐白石、黄宾虹并举。

而在熟悉张光宇的艺术人心里,更普遍的一个评价是,张光宇是一艘“满载宝藏的沉船”。

之所以说他“满载宝藏”,是因为他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了:

他是中国动漫的开山鼻祖。

比如,我们熟悉的宫崎骏,代表作《天空之城》是这样的:

(《天空之城》,宫崎骏)

而早在40年代,宫崎骏的偶像张光宇就画出过这样的“天空之城”:

(《西游漫记》,张光宇) (《西游漫记》,张光宇)

他是最摩登的跨界天王。

那个年代能用画笔做的事,他几乎做了个遍,而且都做得很溜:

他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亨,出版了十几本杂志,甚至还出过中国第一本电影期刊。

设计过版画、海报、香烟牌、年画、舞台布景、邮票、灯具、家具,五花八门。

还参与了国徽设计、人民大会堂设计、王府井橱窗设计,甚至还有国庆游行队伍的队形设计……

因为跨界太多,以至于2020年筹办张光宇作品展的时候,策展人在怎么归类上犯了难,最后决定分成12个维度呈现。

(2020年张光宇艺术“12燃”作品展宣传图)

他还是前卫技术的开路者。

早在1930年,他就是个自拍达人,自导自拍了48连拍。

(张光宇48连拍的部分照片)

而这样的自拍照出现在西方,是1976年,被人们惊呼为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代表人沃霍尔连拍照)

恰如著名漫画家廖冰兄的一句话:对张光宇,你或许应该超过他,但你无法绕过他。

因为他引领过的路,实在太多。

张光宇为什么这么牛?和他的出身和经历分不开。

江南无锡,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民间艺术众多,泥人、刺绣、竹刻、京剧、昆曲……在这里代代相传。

1900年,张光宇在这个文化之都出生,从小就是这些民间艺术的痴迷者。

他喜欢捣鼓家里的面具、剪纸、泥娃娃,对字帖、画册等百看不厌。

他尤其爱跟着家人去看戏,甚至还偷偷带弟弟妹妹溜出去看,为此没少挨打。

可张光宇兴致不减,不光看,还画戏里的脸谱,把家里墙壁画得到处都是。

张光宇的祖上都是大夫,可他对学医一点兴趣都没有。

他不想整天对着病恹恹的人,只想将来做点自己喜欢又能让大家乐呵的事。

(少年张光宇)

眼看张光宇继承家业无望,家人就把他送到钱庄去学经商。

干了一年,张光宇就受够了这种从早到晚拨算盘的日子,他想去上海读书。

于是,他跑到桥上威胁父母,要是不同意,他就跳下去。

父母哭笑不得,只好随了他。

就这样,14岁的张光宇来到上海读书。

没了父母在身边管着,一有空,他就跑到不远的上海新舞台看戏。

那时,上海是中国最摩登的大都会,上海新舞台号称“远东第一游乐场”,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剧院。

张光宇被舞台上的一切深深吸引着,经常偷偷溜进后台,拨开门帘看里面的演员化妆,默默记在脑子里,再回家画成脸谱。

(《紫石街之春》,张光宇)

有一次,张光宇看得正着迷,被当红武生张德禄发现了。两人一来二去,成了忘年交。

毕业时,张德禄推荐张光宇跟着剧场的置景主任张聿光学画。

张聿光看了眼张光宇,问:舞台的幕布很沉的,你小小年纪,拉得动吗?

张宇光一咬牙:拉得动。然后冲到幕布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它拉开了。

张聿光看着这孩子满头大汗的样子,心里很感动,于是便收他为徒。

从此,张光宇有师父了。

白天,他在大布上涂抹着亭台楼阁。晚上,提着颜料桶学素描西画。

他不再是那个只会画京剧脸谱的孩子,而是逐渐掌握了中西绘画技巧的美术生。

(大炮台广告画,张光宇)

1919年,张聿光把张光宇介绍到《世界画报》,给丁悚(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父亲)当助手。

从此,张光宇开始用“光宇”的笔名,正式进入美术圈。

(张光宇,桌上是他自己设计的台灯)

第二年,《世界画报》突然停刊,为了谋生,他进入烟草公司,开始接触香烟牌、月份牌、海报等商业设计。

在那个时代,这份工作相当于现在的金领。

但让张光宇最开心的是,烟草公司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优秀画家,还有资料丰富的图书室。

他像海绵一样,只要没见过的绘画技巧,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流派,统统乐呵呵地学。

还找各种机会从遮遮掩掩的洋画家身边走过,趁机滴溜一眼“偷师”。

渐渐地,张光宇笔下的元素越来越丰富。那些从小根植于心的民间艺术,经过各种西式技巧的融合,成了独特的“光宇风”。

(《巧媳妇》,张光宇)

工作之余,张光宇又捣鼓起自己的事业,和朋友创办《三日画报》《上海漫画》,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团体——漫画会。

九一八事变后,张光宇向烟草公司提出辞职。

对方很诧异,劝他:你们政府都在和我们做生意,你却放着这么高的收入不要,何苦呢?

但不愿再为洋人打工的张光宇去意已决。

1934年,他离开了烟草公司,和弟弟张正宇成立时代出版公司,一口气出版五大期刊:《时代画报》《时代漫画》《万象》《论语》和《时代电影》。

在后来被誉为“漫画家摇篮”的《时代漫画》创刊号上,张光宇画了一个用墨水瓶、笔和文具组成的红心战士。

这张漫画宣告,他将以画笔作为武器,对无耻的侵略者进行反抗。

(《时代漫画》创刊号封面,张光宇)

由于刊发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漫画,张光宇的期刊经常被查封。他不管,政府前脚封,他后脚换个名字继续办。

他还大力提携和培养新人,不光给他们上稿机会,还替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有一次,张光宇借钱给人做生意,结果那人赔了,张光宇让他请自己吃了顿饭,就算还钱了。

还有一次,他替人作保,讨债人找上门来,张光宇卖了房子,节衣缩食,凑钱替人把债还了。

深厚的艺术根基加上掏心掏肺的为人,让张光宇身边聚拢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艺术界大佬:丁聪、张仃、黄苗子、叶浅予、廖冰兄……

他们一起用画笔嘲讽时政、描绘百姓生活、民俗风情,一起办展办会,缔造了中国漫画的黄金时代,而张光宇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

(张光宇创办的部分期刊)

1937年,上海沦陷,张光宇带家人逃往香港,开始十几年的逃亡生涯。

这期间,他经历了父亲和三个孩子的离世,但依然笔耕不辍,为抗战贡献力量。

他还给自己拍了张照片。照片中,他笑着举起一块“为了前方”的牌子,仿佛在说:张光宇在此,有本事来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张光宇)

后来,香港也沦陷了,张光宇画的抗日漫画被汉奸告发,他不得不连夜逃离香港。

逃难中又遇到湘桂大撤退,一家人混在难民里面,朝不保夕,颠沛流离。

逃亡的日子让张光宇目睹了很多苦难,他心里有太多情感想要表达。

1944年底,在叶浅予、廖冰兄的邀请下,他来到重庆北温泉。

刚安顿下来,他就召集大家举办“八人漫画联展”,一口气展出三百多幅作品,抨击国民党的腐败无能。

(黄鱼熟白骨香,张光宇)

(关山四骑图,张光宇)

随后,他不顾安危,“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创作了传奇经典——长篇章回体讽刺漫画《西游漫记》。

在张光宇笔下,师徒四人一路经过纸币国、梦得快乐城等去取“民主真经”。

在纸币国,必须留下黄金,兑换纸币,还得被通货膨胀坑害。在梦得快乐城,权贵们把城堡建在天上,纸醉金迷盘剥百姓……

(《西游漫记》部分插画,张光宇)

张光宇用超现实主义的故事和中西兼容的画工,把社会阴暗面讽刺得淋漓尽致。

为了阻止张光宇画这部讽刺漫画,军统特务天天提着枪到张光宇家门口威胁大骂,后来得知《西游漫记》要办画展,还在展出前一晚偷走了其中一张。

张光宇依然不管不顾,连夜补画。

不出所料,《西游漫记》在重庆和成都的展出大受欢迎,观众络绎不绝。

就在张光宇打算回上海继续展出时,国民党对他下了禁令,他不得不重新逃回香港。

此时的张光宇,其实已经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把《西游漫记》拍成动画片。

他要用中国最经典的艺术形象,拍出比肩迪斯尼的中国动画片,为最广大的苦难人民服务。

(张光宇在《西游漫记》展出现场)

1949年,广州解放后,张光宇立刻变卖家财,筹集路费,年底终于回到北京,并被聘任为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教授,在张仃领导下工作。

张仃感念张光宇过去对自己的提携,对张光宇以老师相待。

他们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民间艺术修养,带学生去文物古迹学习,还请来面人汤、皮影路、泥人张,让这些民间艺人为学生讲课。

甚至不惜花钱买大量明式家具和民间刺绣,给学生最直观的参照。

(《神笔马良》,张光宇)

在忙碌的工作中,张光宇也等来了实现心愿的机会。

1959年的一天,一个重要人物来访。

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专门来请张光宇为动画片《大闹天宫》做美术设计。

(《民间情歌》插画,张光宇)

两人早在香港时就有过做动画片的尝试。

1945年,心怀西游动画梦的张光宇逃到香港后,曾在电影公司担任美术主任,他向老板提了一个交换条件,希望可以给他一些资源,让他试验动画片。

那时,动画片衔接技术不成熟,画面经常抖动。

经过反复改进,张光宇创作出了流畅的试验片《敲钟男孩》。

(张光宇与特伟、廖冰兄在1946年至1947年间创作的动画短片《敲钟男孩》)

可惜后来因为经费问题,张光宇的理想夭折了。

这一次,机会来了。

此时的张光宇,其实已经体力不支。

因为长年积劳成疾,他患上了高血压,还有中风后遗症,但他还是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这之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制作过一部《铁扇公主》动画片,受迪士尼风格的影响,里面的孙悟空颇似米老鼠。

(动画片《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

这一次,张光宇希望重新设计一个地道中国味儿的孙悟空。

他再次从挚爱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能量:京剧、剪纸、木刻、水墨……

恰如他所说,他画的是中华文化的根。

经过多次修改,一个活脱脱的国粹孙悟空出来了。直到现在,屏幕上各种各样的孙悟空,或多或少还有着张光宇的影子。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造型)

画完《大闹天宫》后,张光宇再次中风,彻底偏瘫,无法工作。

身体好些的时候,他仍会拿起画笔,双手颤抖着,一点一点地作画。在生命最后两年,他仍念念不忘孙悟空。

他给丁聪画了一只猕猴捧寿桃,给儿子画了幅“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1965年,张光宇离世。

13年后,《大闹天宫》完整版上映,轰动世界,但已经没人记得张光宇了。

(1964年张光宇与夫人汤素贞在北京芳嘉园)

张光宇曾经称自己是“新时代的民间艺人”。

他的一生,以一颗中国心扎根于民间艺术,兼容并包,一步步从痴迷者成长为传承者、创新者和引领者。

在他心里,艺术是纯粹的,无关高低贵贱。艺术也不是为了供名流把玩,而应该为普罗大众服务。

他看见精美的文物建筑会激动得流泪,遇到捏面人泥人的老艺人会推崇备至。

但在很多正统流派眼里,张光宇的理念和作品难登大雅之堂,既不是洋派西画,也不是高雅国画。

在美院,他一度被叫做“土包子”,学生甚至被要求“不要学张光宇那一套”。

于是,张光宇逐渐被边缘化。

(《孔雀姑娘》,张光宇)

8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中国传统文化日益颓废。

不只是张光宇,就连他极度推崇的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变得乏人问津,甚至只能在民俗馆、博物馆才能见到,许多老匠人不得不孤独坚守。

这是木叶盏,传承人伍映山用了14年才得以恢复这门失传的技艺。

这是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高位截肢,六十多岁仍坐在轮椅上制作,一度只有一位聋哑徒弟,后来因为《延禧攻略》意外火了,才终于有了几位弟子。

这是吹糖人,童年的回忆,现在很难见到了。

这是枫香染,在偏远的贵州白兴村,已经濒临失传。

在动画领域,迪尼斯、好莱坞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尽管国内曾创作了《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九色鹿》《雪孩子》等精品,但难以扭转国产动画的颓势。

直到美国动画《功夫熊猫》大火,不少人惊呼:原来中国元素也可以很好地用在动漫中。

随后,《大圣归来》《哪吒》将国产动画重新拉回大众视野,国潮风终于兴起。

而一些美术界人士在重新梳理艺术史的时候,也惊讶地发现,现在业界追寻的现代主义艺术,早在100年前,张光宇就在做了。

张光宇曾说,艺术要兼收并蓄,全世界好的东西都应该学,不要把中华文化切成一小块,要全面学习。

根植于这样的理念,才会有真正的国潮和中国现代主义艺术。

(张光宇的子女张宜秋、张临春在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整理父亲的文献)

2012年,在张光宇子女和一批艺术家的努力下,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在北京落成。这几年,他的作品展也开始出现。

一切似乎都在复苏。

这不只是张光宇的复苏,也是传统艺术和民族自信的复苏。

希望在这个等待几十年的复苏中,张光宇的价值能得到真正的认识,他的风骨、才华和作品能留在人们的心里。

最后,一起重温《大闹天宫》的经典设计,纪念由它陪伴的童年,一起致敬张光宇,记住这个名字。

美轮美奂的水帘洞

勇敢的美猴王

蛮横的二郎真君

顽固的太上老君

神勇的哪吒

狡猾的龙王

萌萌的土地神

恳请您转发,您的转发,可以让至少1个人看到张光宇,看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END

主要参考资料:

1、《张光宇小集》,唐薇、黄大刚著

2、《我的父亲张光宇》,《文化大观园》栏目

3、《寻找张光宇》,《文化大观园》栏目

4、《世间谁惜张光宇》,北京青年报

5、《线上展览 | 张光宇艺术12燃“转战”线上!用4个栏目呈现多面张光宇》,张光宇艺术文献中心

6、《国漫之父诞辰120年,没有〈大闹天宫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一条

7、《他是“美猴王之父”,也是三十年代最摩登的“跨界之王”》,南方都市报

8、《纪念张光宇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网

9、《线上纪念展| 纪念张光宇先生诞辰120周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0、《不止〈大闹天宫,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新京报

11、 纪录片《寻找手艺》

12、《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知乎

作者:鲍鲍

编辑:桢桢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60年过去了,家喻户晓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后来过得怎么样?

何天武:华山独臂挑夫,背140斤货物坚持十多年,只为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