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彭城之战全纪实:楚汉的初次争锋

2024-11-11 06:51 来源:瓮透网 点击:

彭城之战全纪实:楚汉的初次争锋

彭城之战,又称楚汉彭城之战。

作为中国历史进入楚汉时期的第一次超大型会战,虽然历时不过数月,但却对楚汉战争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彭城之战前的天下虽然已经乱局初显了,但彭城之战后的天下则是彻底进入了一个大混乱时期,以至于楚汉双方更是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境地。

目前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彭城之战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汉军进行彭城之战的准备;第二阶段为汉军攻陷彭城;第三阶段为楚军收复彭城。

本文便是主要通过对彭城之战的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描述,从而为大家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楚汉彭城之战。

序曲: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汉元年二月,随着西楚霸王项羽的分封,天下很快便形成了如下画面:

当时的天下,主要便是由西楚霸王项羽为首的十九个诸侯王所掌控。

除了这十九位诸侯王,便是诸如南皮侯陈馀、台侯梅鋗、襄侯王陵等其他地方势力。

而在当时作为天下两大强者的楚汉二国,最初是没有任何交界的。所以如果告诉当时的人,在之后的一年里楚汉双方会发生巨大的冲突,并且汉军还会穿过那么多的诸侯国去进攻西楚的国都彭城,当时的人肯定是不会相信的。毕竟汉国太过于偏远,而西楚又是那般强大,怎么看都没有这种可能。

但是再看汉元年九月之时的天下:

短短不到半年,此时的天下除了中部和南部一带的诸侯国外,四边的诸侯局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中汉国几乎吞并了原来的雍、塞、翟三国,虽然内部还有些许反抗力量,但已经基本可以划为汉国所属了。而北方的燕国也成功吞灭了辽东国,成为了北方的新霸主。另外中东部的常山国也是完全覆灭,在其领地上新崛起的则是赵国,同时北部的代国也划为了赵国的势力范围,由代王陈馀控制。

因此当时的局面便从最初的十九国争锋,逐渐形成了汉、魏、赵代(陈馀)、燕、齐、楚等六大强国对峙的局面。

而彭城之战的缘起,便需要从汉二年十月开始说起。

秦汉之时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因此汉元年九月结束之后,便是汉二年十月。

当时的天下虽然和九月之时并无太大区别,但作为诸侯领袖的西楚霸王项羽,眼见自己一手建立的诸侯秩序濒临崩溃,自然是不会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的。

事实上早在汉元年八月,项羽便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混乱了。但面对当时各国发生的动乱,项羽一时也有点分身乏术: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当时项羽听闻刘邦已经占领关中,并且齐国和赵国也都反了后,很快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项羽首先让吴县令郑昌出任韩王,以作为楚军防御汉军东进的前沿阵地。

然后当正在韩地的张良替刘邦向项羽明确做出表示:“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后,项羽因为需要先解决东方齐国的问题,所以就姑且相信了张良的话,然后举兵东进,讨伐已然统一的齐国。

因此在汉军还未东出之时,最先爆发的就是齐楚之战。但是齐楚之战真正的爆发时间,还是在汉二年十月左右: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齐楚两军在城阳郡内发生激战,而后齐军大败。

之后的齐王田荣应该是想经由平原去赵国向陈馀求救,但不料在平原被当地百姓抓起来后杀了。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齐国这就算是被项羽给灭了。

但齐国毕竟是东方大国,其君主虽然已经死了,但也不是那么好吞并的。然后可能项羽也明白自己无法真正吞掉齐国,于是便用当年对待秦人的方式对待齐人,试图将齐国彻底给毁掉。

然后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当时的项羽便对齐国做出了“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的疯狂举动。

不得不说,项羽此举确实是弄巧成拙了。原本能够为了项羽主动杀掉齐王田荣的齐人,眼见项羽如此残暴,便又纷纷“相聚畔之”,并归附在了原齐王田荣的弟弟田横麾下,之后还重新组建了新的齐军,在城阳郡一带对楚军展开了疯狂反击。

于是,强大到不可一世的楚军主力便就这样陷入到齐国的治安战中了。

恰好在这时,已经初步整合了三秦军队后的汉军,逐步开始东出了。

二年冬十月......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使韩太尉韩信击韩,韩王郑昌降。《汉书·高帝纪》

如上所示,当时刘邦军才刚刚出函谷关抵达陕县,邻近的河南国便投降了汉军,于是原河南地区为河南郡,而河南国军队自然也是跟随者河南王申阳一同加入到了刘邦的麾下。

另外刘邦又命令韩国太尉韩信领军经河南郡突袭韩国,很快韩王郑昌也投降了。

十一月,立韩太尉信为韩王。汉王还归,都栎阳,使诸将略地,拔陇西。《汉书·高帝纪》

到十一月后,刘邦并没有立刻东进,而是先将平定韩地韩太尉韩信封为韩王,然后则是返回关中继续责令诸将平定各地反抗势力。

此后直到三月,刘邦才再一次率军东出。

虽然按照历史的记载,从十一月到三月的这四个月里刘邦好像就是一直在关中修整,但其实当时的汉军各路使者已经相继前去各国谈判了。

因此这时刘邦的安静,其实正是为之后的伐楚作准备。

当然刘邦也可能是为了让楚军安心进攻齐国,从而损耗楚军的实力,毕竟这段时间也正是齐楚交战的关键时期。

东进:百万雄师破彭城

汉二年三月,在成功说服魏国加入到汉军主导的诸侯联盟的之后,汉军主力便再次东出。

然后再看当时的天下局势:

如上所示,红色区域已经基本为汉军所控制了,其中也包括隶属于汉政权的韩王韩信和河南王申阳。另外和汉国交界的西魏国也正式加入到汉军主导的诸侯联盟中了,因此对于当时的汉军而言,东出的唯一一个阻碍就剩下了中部一带殷国了。

所以按照史书中的记录,汉军此次便是再无周转,直取殷国。

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汉书·高帝纪》

如上所示,当时的殷国除了东部的西楚和赵国外,其余三个方向几乎都被汉军及其附属势力所包围了。

而当汉军主力从汉魏交界的临晋渡过黄河,然后穿过魏国境内直接攻入殷国时,殷国为小国,自然是不会有多少反抗之力的。再说当时汉军主力都已经出动了,那么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以及韩王韩信还会坐视吗?虽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录,但想来也是会跟随汉军主力参战的。因此当这么多的国家同时进攻弱小的殷国,试问殷国还会做抵抗吗?

所以这次刘邦给殷国连投降的机会都没留,直接就是“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彻底将殷国从地图上抹掉了。

与此同时,负责守护殷国的西楚将领陈平眼见汉军势如破竹,而西楚主力却还远在齐国,于是便转投到了汉军账下,并为汉王刘邦陈述当时西楚国内的情况。

之后的刘邦不知为何,并没有迅速东进,而是南渡平阴津,抵达洛阳:

如上所示,当时的河南郡虽然还有河南王申阳部,但河南国已然覆灭,所以这里自然也是汉国境内。

然后在洛阳(雒阳),刘邦通过新城三老董公的诉说弄清楚了义帝被杀的经过,于是便正式在此地向西楚宣战,并发布了声势浩大的反楚宣言: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汉书·高帝纪》

不论刘邦当时为义帝服丧是否为真心,但刘邦的举动确实是为他拿到了光明正大的伐楚理由,那便是为义帝报仇。

于是刘邦之后便在洛阳一带正式发令召集天下诸侯,共同伐楚。

然而这道伐楚令,最终却没有多少诸侯响应。除了已经成为汉军附属或者已经加入汉军阵营的诸侯国外,最终也就只有代王陈馀响应了,至于其他诸如燕、临江、衡山等国则都没有做出任何表示。

再具体看当时有哪些诸侯王加入到了这次伐楚之战中:

按宋代学者吴仁杰所总结的内容:

魏王豹传汉王定三秦,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异姓王表》:“韩王信以从伐楚功封”。陈余传汉击楚,使使告赵求类张耳者,持其头遗余,乃遗兵而。翟、塞两王固各以其赋从,此五诸侯兵可考见于史者。《两汉刊误补遗》

如上所述,这里吴仁杰通过类比史书中的记载,确定了跟随汉军参战的五路诸侯,那便是魏王魏豹、韩王韩信、代王陈餘、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

这五位诸侯王是史书中明确记载参与的,但又因为之前也有类似翟王和塞王一般投降的河南王申阳,而且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又有明确记载的河南将军。

因此目前史书中记载的五诸侯应该就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事实上当时真正跟随汉军参战的并不是五诸侯,而应该是六诸侯。也就是魏王魏豹、韩王韩信、代王陈餘、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和河南王申阳等六位诸侯。

当然了,鉴于其中的河南国已经被直接撤销了封国,所以史家应该是没有把河南王申阳算作诸侯,因此才记载为了所谓的五诸侯。但无论是五诸侯还是六诸侯,至少当时中西部一带的主要诸侯国基本都加入到了汉军主导的伐楚联军中了。

再说这伐楚联军的兵力:

最初汉军攻入三秦时主要是和雍国交战,而翟、塞二国几乎没有任何损伤。因此在汉军东出之际,仅仅是翟、塞二国的兵力,保守估计应该也有六七万左右。

至于汉王刘邦的汉军规模,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如果按照后来彭城之战中楚军“杀汉卒十馀万人”的记录,则当时出关的汉军至少也是在十五万左右。

之后在行进途中,随着中部强国西魏国的加入,以及也是没有任何损伤的大批河南国降卒的加入,再算上韩王信控制下的韩军,还有最后的代王陈馀所部。各国参战的兵力虽然大体数量不等,但若是加上汉、翟、塞三国的兵力,伐楚联军的规模保守估计也应该是在三四十万以上。

当然这期间主要是不断有降卒加入,甚至前面包括一战而下的殷国,应该也是有着很多降卒的,另外攻入西楚境内后应该也有一些降卒的。

正如作为西楚宗室大将的项襄就是“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而当时正是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攻入西楚境内的时间,因此这里的项襄显然就是主动投降加入汉军的。

于是再加上一些运送粮草的后勤兵卒,最终便形成了史书中记载的“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的庞大规模。

就这样,汉王刘邦便带领着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西楚。

到外黄,彭越将三万人归汉。汉王拜越为魏相国,令定梁也。《汉书·高帝纪》

当汉王刘邦带领着伐楚联军刚刚进入到外黄后,便遇到了前来投奔的彭越军。

当时的彭越军规模已经达到三万人了,虽然不能算是正规军,但毕竟也是小有规模了。于是刘邦便欣然接受彭越的投诚,并封赐彭越为魏国相国,准其占领被楚国夺走的原魏国地。

至于彭越是否也加入了彭城之战,按照《史记·彭越列传》中记载的“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在刘邦失败后,彭越也撤走了,所以彭越应该也参战了。因此最终的那五十六万伐楚联军中,理应也包括彭越的这三万人。

另外再按照樊哙记录中的“击破王武、程处军於外黄”,则在外黄一带联军还与西楚的王武、程处部进行过激战,只不过联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下面再看刘邦率领的伐楚联军又是如何从外黄抵达彭城的,这里可以参照曹参的记录:

(曹参)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至河内,下修武,度围津,东击龙且、项佗定陶,破之。东取砀、萧、彭城。《汉书·曹参传》

如上所示,当时的曹参以中尉身份跟随刘邦军,在攻入西楚境内后,先是北上进攻定陶附近的楚军项它和龙且部。

然后按照曹参记录中的“破之”,便说明当时的伐楚联军是很轻松的就打赢了这场胜仗。然后在项它与龙且败走后,伐楚联军便顺利南下,先取砀县,而后东进至萧县,接着便是毫无悬念的攻下了彭城。

再按照刘邦当时进入彭城之时的状态:

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载,刘邦作为诸侯联军最高统帅,居然好像就是在观光一般,居然还“置酒高会”,完全没有进行残酷作战的态度。这固然是因为楚军主力不在彭城,但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以刘邦为首的诸侯联军确实是很轻松的就拿下了彭城。

战争发展到这里,以汉军为首的伐楚联军其实已经算是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毕竟对于一国而言,首都都被敌人攻破了,还不能算是彻底的失败吗?

然而可惜的就是,对于西楚而言这确实不算是什么失败。因为项羽立都彭城总共才半年不到,在之后连同项羽在内的西楚主力都去了齐国,因此联军虽然攻破了西楚都城,却并没有真正对西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恰恰相反的是,正因为刘邦的这次冒险突进,才让项羽真正明白了他的对手应该是谁,所以这也为之后联军在彭城的惨败拉开了帷幕。

另外让人比较疑惑的一点就是,即使西楚主力不在,可西楚毕竟是一个大国,却仅仅只是在外黄和定陶勉强做了抵抗,其他地区居然就没有任何反抗力量了,这一点着实让人费解。

尤其是彭城作为西楚的都城,居然连外黄和定陶都不如,直接就被联军轻松的攻破了,这是不是有点太滑稽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相信几十万的伐楚联军中肯定是有人想到的,甚至包括刘邦也应该有所警觉的。但就算刘邦想到有诈,可毕竟此次刘邦不是一个人来,而是带领着号称百万的雄师,所以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又能出现什么问题呢?

假设刘邦的敌人不是项羽,那么也许刘邦还真就成功了。但可惜的是,刘邦这次的敌人正是项羽,正是那个在同时代可以称作军神的男人。

绝杀:楚霸王惊天一击

汉二年四月,当刘邦率领诸侯联军顺利攻入彭城时,项羽所率领的西楚主力仍然还在齐国境内。

如上所示,由于齐楚二国相邻的缘故,所以西楚主力和伐楚联军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远。再从之后项羽的应变手段来看,有理由相信项羽一直都在注意伐楚联军的动向。

所以当项羽确认刘邦率领的诸侯联军已经成功攻破彭城后,便立刻展开了行动:

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汉书·高帝纪》

如上所示,在国都已然被攻破的情况下,项羽非但没有下令主力回援,而是命令主力大军继续留在齐国镇压反抗势力。之后项羽就仅仅带着三万精兵,便南下去攻打伐楚联军了。

另外注意项羽军的行动路线,他并没有走齐国到彭城的直线道路,而是绕道胡陵,先行抵达彭城西部的萧县一带,然后再从背部进攻据守在彭城一带的伐楚联军。

所以说,自始至终项羽的行动都不是恼羞成怒下的暴力还击,而是有组织有计划下的战略反攻。

接着再看当时的诸侯联军在彭城一带是如何进行部署的:

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录的吕泽“将兵先入砀”,则可以知道当时汉军一部的吕泽军正驻守在砀县一带。

再按照《史记·樊哙列传》中记录的樊哙“攻邹、鲁、瑕丘、薛”,则可以知道樊哙军是在薛县一带。

目前除了跟随刘邦在驻扎在彭城的将领外,能够基本明确位置的主要将领就只有吕泽和樊哙,所以再看他们的位置:

如上所示,樊哙军正好在彭城以北的留城、薛县一带,所以如果项羽军想要直接南下进攻彭城,就必然会遇到樊哙军,如此诸侯联军就有足够的应变时间。

而吕泽军则是驻扎在砀县一带,应该是负责的联军后勤供应。

目前因为没有其他人的记录,所以无法确定其他将领的驻扎地点。但是按照汉军将领的分布来看,很明显当时的诸侯联军应该都不是驻扎在彭城,而是按照编制分别驻守在彭城周边的各个城市中。至于像汉王刘邦这样的诸侯王,则应该是在彭城总控全局。

之后项羽军便是很巧妙的避过了联军在薛县一带构筑的防线,进入到了伐楚联军的核心腹地中。其实也不能怪联军没有防备,毕竟联军当时有五十六万大军,但凡敌人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带着小股部队直接穿插进去的。

再看项羽军抵达的萧县位置,位于彭城与砀县之间。若是项羽军在抵达萧县的时候为诸侯联军知晓,那么很显然项羽军就会陷入到诸侯联军前后夹击的绝境中。

只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当项羽的三万精兵都抵达了萧县,诸侯联军对于项羽军的行动还是毫不知情。相反的是,项羽军对于诸侯联军中的部署却是了如指掌。

所以这就让人不得不猜想,诸侯联军中是不是一直存在有为项羽军通风报信的人,否则项羽军除非是真的走运到了极点,不然绝对不可能在不惊动伐楚联军的情况下就接近到了彭城周边。

再说此次项羽不率领主力从正面进攻,仅仅只是率领三万精兵从背部突袭彭城,其目的自然就是再明显不过了,那便是对此次伐楚联军的最高统帅部实行一次斩首行动。

而只要这次成功了,那么项羽就可以将所有反抗自己的诸侯王给一窝端了。

但话又说回来,项羽带着区区三万人就敢深入到数十万大军集结的腹地中,也是在拿自己的命作赌注。万一失败了,项羽可就真的很难逃出去了。但是按照项羽如此精密的安排,显然项羽压根就没有想过失败的问题。

事实上,历史中的项羽距离成功确实也就是一步之遥了。

凌晨时分项羽率领的三万精兵抵达彭城郊外,而后突然杀向彭城。再从当时楚军“围汉王三匝”的记录中可以看到,楚军一则是只进攻汉军,一则就是当时的汉军在彭城的部署确实是被楚军彻底打乱了。

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中午时分,汉军便已经全线崩溃了。而后十几万汉军又因为互相逃散的原因,最终被楚军逼入了睢水之中,期间又引发了大规模的踩踏事件,所以很快便全军尽墨了。

但也许就是天意吧,在汉军主力已然覆灭之时,原本楚军已经将汉王刘邦等人牢牢的围住了,熟料突然的一阵怪风让楚军的包围圈露出了空档,于是便让刘邦冲了出去。

围汉王三匝。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楚军大乱,而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载,因为大风的缘故,当时刘邦只是带着数十骑冲了出去。

而后刘邦则是迅速北上,一方面是要寻找自己的亲人,一方面则是试图与在薛县一带的樊哙军汇合:

过沛,使人求室家,室家亦已亡,不相得。汉王道逢孝惠、鲁元,载行。《汉书·高帝纪》

如上所述,当时刘邦在经过沛县时遇到了自己儿子和女儿,而他的妻子吕氏和他的父亲刘太公则是被楚军给俘虏了。

至于刘邦是如何在西楚的追兵中逃生的,虽然史书没有直接记载,只是说刘邦去了吕泽军中。但如果按照刘邦在返回荥阳后单单给樊哙“益食平阴二千户”,则当时应该就是在樊哙军的护佑下去了吕泽军中,毕竟沛县距离驻守在薛县一带的樊哙军已经很近了,所以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最后刘邦则是在吕泽军的护送下,顺利回归了荥阳。

至于项羽军,则是重新收复了彭城,并且将所有被诸侯们侵占的土地也都夺了回去。

事实上在汉军惨败之后,诸侯们便自动退走了。当然项羽也明白谁是元凶谁是帮凶,因此只是一味的对汉军穷追猛打,对于其他各诸侯军则还是以安抚为主。

到此,彭城之战基本结束。

尾声:重新崛起的西楚

在汉二年四月之前的西楚,不仅国都沦陷,天下主要诸侯更是一同起来讨伐西楚,但是在这之后的西楚,却是再一次恢复了他的诸侯领袖地位。

至于当时跟随刘邦军参战的各路诸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率部投降了西楚;而魏王魏豹和代王陈餘则是率部回归了自己的封国,并在之后相继加入到了西楚的阵营中;最后作为汉国的藩属韩王韩信也是顺利逃回去了,而河南王申阳则是不知所踪。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时割据南阳郡的襄侯王陵也在彭城之战后正式加入到了汉军之中。

所以之后的天下局面便又成这样了:

如上所示,在魏王魏豹和代王陈馀相继加入到西楚阵营之后,天下便基本是呈现楚汉二分天下的局面了。

于是楚汉之战也就算真正开始了,至于之前的彭城之战,虽然已经算是楚汉的一次决战了,但只要双方的力量还存在,那么战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