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确实很神

2023-12-11 11:58 来源:瓮透网 点击: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确实很神

明神宗朱翊钧,男,汉族,生于1563年,崩于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ji)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十岁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来源于网络

乍一听,好家伙,明神宗,在位了四十八年,这哥们典型的活神仙啊,是不是在历史上很神气、特别厉害啊?翻开《新华字典》一看,“神”字可以解释为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顿时给朱翊钧老兄竖起来大拇哥!可往下一看,这个字还可以解释为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意思。

那我们就认真的说一下这个“神”字。

明神宗是朱翊钧的庙号而非谥号,但《谥法》肯定也是重要参考。据《谥法》中说: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可见“神”在谥法中有好有坏。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朱翊钧用的这个“神”并不是什么好词,或者说是明褒暗贬。

也就是说这里的“神”就是很玄乎、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说他有能力吧,也没干成啥事;说他不行吧,还折腾过一阵子张居正变法。总之庙号评定委员会的这帮老头子捋着胡子、眯着眼感叹着:不大好说,说不大好。

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神乎其神”的朱翊钧同志。

朱翊钧从小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太后和张居正为了他能成才也是煞费苦心,初登皇位时也想着励精图治,做个有道明君,为了求雨他能徒步走到天坛,但到后期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位四十八年,宅在内宫,近三十年不上朝。当然了,他也不出皇宫,没下过江南,更没有过微服私访,用今天的话说,朱翊钧同志是宅男,超级宅男。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绝非偶然。

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应该是深深伤害了他那本就脆弱敏感的内心。

这就像一个人想做点事,周围的人百般阻挠就不让他做,久而久之,结果可想而知。

朱翊钧同志喜欢郑贵妃,爱屋及乌,想立他和郑贵妃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大臣们却不这么认为。

大臣们空前一致的认为废长立幼,你这不是胡闹嘛!不能你朱翊钧想干嘛就干嘛,把祖宗的家法不当一回事,把我们这帮大臣的话当耳旁风,所以必须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态度异常强硬,毫不妥协,打算和朱翊钧死磕到底。

君臣之间就这么推推搡搡的明争暗斗了十几年,君王朱翊钧最后竟然没赢,你就想想他的心情如何吧。

后来朱翊钧斗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索性退回了内宫,不再上朝。

内心苦闷的朱翊钧耍起了无赖,他心想惹不起我总躲得起吧,那我就消极不合作,爱咋咋地吧。

朝廷的重大事件,朱翊钧同志也主要是通过“谕旨”遥控处理国家大事,能不见面就不见面,但大臣们更希望用面对面和皇帝交流。

但是被朱翊钧拒绝了,他明确表示没有紧急公务我不想见到你们。当然了,公务紧急不紧急,解释权归他所有。

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这件事,万历十七年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点。

万历十七年元旦,按礼仪和传统,应该举行“团拜会”,朱翊钧应该坐在金殿上接受众臣的朝贺,大家在一起回忆下过去,展望下未来。

但朱翊钧同志没有按套路出牌,他传召说,今年的“团拜会”免了吧。然后就只给几位内阁大臣赐了点酒菜就算拉倒了。说白了,这就是明显的敷衍和糊弄。

大臣们虽然感到奇怪,但认为是皇帝大人哪根筋搭错了,并没有想太多,然后就主动进宫去给朱翊钧磕头拜年,并顺便关心下他的身体。

此时的大臣们还不知道,这次看似偶然的事件竟成了以后的惯例,在将来的三十多年间,这位皇帝都不再出门,也不再上朝了。任何应该皇帝出席的重要场合他也不出现了,只是“遣官恭代”。

大臣们这时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心想你干皇帝不能这个干法啊,这不是脱岗加无限期旷工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帮大臣们决定要对朱翊钧进行劝谏,请求他上朝理事。

于是这帮大臣们“甩开腮帮子,撩开后槽牙”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劝谏,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朱翊钧同志通通以身体不好进行推脱,说是“头晕眼黑,心满肋涨,饮食少思,寝不成寐,身体尚软”。

而这一年,本是小知县的雒(luo)于仁升任大理寺评事,入朝为官。这位雒大人,虽然名字里面有个“仁”字,但性格却不咋仁慈,相当生猛,是个狠人。

正好雒大人做官的业余时间经常研究点医术,所以他就寻思着为啥皇帝总是说自己身体不好呢?皇帝的致病原因又是啥呢?

雒大人入朝的一年间虽然只见过皇帝三次,但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经过一番望闻没有问切,便对皇帝的“病”进行了诊断,然后就大笔一挥刷刷刷开出了“药方”,上了一封奏疏,奉劝朱翊钧同志服下这济“苦口良药”,回归正道。

但这种业余郎中的水平我们确实不敢恭维,皇帝不但没有被引回正道,反而促使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雒大人向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出的“诊断证明”和“药方”就是《酒色财气四箴疏》,直截了当的骂朱翊钧是个集酒鬼、色狼、财迷于一身的混账王八蛋。

根据原奏疏誊录

要说在明朝,皇帝挨骂也是家常便饭,朱翊钧同志的爷爷,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曾经让海瑞骂的险些没背过气去。

朱翊钧同志看了此疏,气得险些吐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赖朱翊钧气性大。别说是堂堂的大明帝国皇帝,就是个普通人听人这么说自己也受不了啊。

《酒色财气疏》言辞相当犀利,刀刀见血,总体意思是说,皇上您的病来自酒色财气。酒过度则伤肠胃,色过度则伤精元,贪财则乱了心魂,气性太大则有损肝脏。

不过不要紧,只要您按照我的建议“服药”,把这四方面都改了,您的身体很快就会好起来。

雒于仁提出的这四点,要我看,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理有据。朱翊钧的确有这四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沿着雒大人的思路,来剖析下朱翊钧同志酒色财气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酒,朱翊钧很爱喝酒,年轻时候就因为喝了一点酒,在宫廷里无故找茬杖责冯保的义子。冯保虽是太监,却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执掌东厂,权势滔天。所以冯太监就向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狠狠地告了一状,李太后教子又很严,就狠狠斥责了朱翊钧一顿。

又有一次,朱翊钧酒后调戏宫女,按说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李太后觉得有失皇家体统,枉费了她的培养,扬言要废了朱翊钧的帝位。后来张居正一再求情,李太后才消了怒,罚朱翊钧在慈宁宫跪了六个小时。

拍摄《大明王朝1566》书页

按说因为喝酒惹了这么多麻烦,朱翊钧同志应该有所收敛,但是并没有。朱翊钧依然无酒不欢,经常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那时候的酒虽然酒精度不高,但这么喝身体也受不了啊,可见说他好酒,也没冤枉他。

其次是色,要说好色这个问题,似乎是皇帝们的通病,朱翊钧确实喜欢郑贵妃,才偏心于她,想破坏祖制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从而引发的“国本之争”从朝堂到民间斗得烽烟四起,吐沫星子横飞。

我相信朱翊钧和郑贵妃是真爱,但真爱归真爱,似乎也不耽误朱翊钧也爱其他的美女,这位老兄曾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之内就纳了九个美女。

奏疏中的“夫何幸十俊以开骗门”则是指朱翊钧还爱男色,宠爱十个长相俊美的小白脸,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带来的影响很不好,所以说他好色,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再次说财,咱也不知道朱翊钧同志受了啥刺激,按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堂堂大明帝国的皇帝竟然如此财迷,实在令人费解,就像挨过饿穷怕了一样,对金钱异常的着迷。

众所周知,朱翊钧心底是恨冯保和张居正的,这是童年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后来抄了他们的家,就让太监把家产绕开国库全部搬入宫中据为己有,归自己支配。

他还派出太监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雒于仁在疏中说的“夫何取银动至几十万两,索潞绸动至几千匹,略不知节。甚或拷索宦官,得银则喜,无银则怒而加杖”,翻译过来就是说朱翊钧派出去的太监要是能弄回银两,他就很高兴,要是没弄到,那就会被他杖责。

所以雒于仁劝他,您是天下老大,富有四海,怎么还这么贪财呢?节俭一点吧,否则怎么制止臣下的贪财之风呢?看来,说他贪财,也是板上钉钉的真事。

最后说气,朱翊钧心思敏感,气性很大,今日杖宫女,明日杖宦官。雒于仁认为,这些人就算犯了错,自有国家法律制度去管理,您要是气不过,可以把他们赶走,何必非要杖死呢?这是病在“尚气”,尚气就是意气用事、赌气的意思。

雒于仁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旧怨勿藏”,劝朱翊钧凡事往前看,不要总是想着那些稍不如意的事情,心胸宽广一点,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怨愤。皇帝心平气和了,大臣们也才能心平气和,整个国家才会有祥和之气。其实这是在劝朱翊钧不要因为立不了心爱的皇三子而生气,想开点,人生会更美好。看来这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可是朱翊钧对于雒大人端到跟前的这碗热鸡汤并不怎么感冒,他只感受到了无比的愤怒。

一方面是颜面受损,另一方面是因为雒于仁字字珠玑,正好说到了他的痛处。正如越是被人说中,越是愤怒;越是如此,越是要为自己辩解。

于是朱翊钧召来了申时行(首辅)、许国(内阁辅臣)、王锡爵(内阁辅臣)、王家屏(内阁辅臣)等人,想让他们给自己评评理,帮着出了这口恶气。

当时交流的场景记载在《明实录》里,对话有来有往,生动有趣,如同一个情景剧。

据《明实录》整理

要说朱翊钧同志就是朱翊钧同志,打小就聪明,确实不一般,上来就开宗明义的说道:“朕之疾已痼矣!”

这句话的作用是先“立论”,为后面的辩论做铺垫,而且说自己得了重病,还起到了通过卖惨博取同情的作用。

申时行等人说:“皇上春秋鼎盛,神气充盈,但能加意调摄,自然勿药有喜,不必过虑 。”意思是少来这一套,你这么年轻,身体好着呢,调养一番就好了,不必过于担心。

朱翊钧一看申大人不接招,继续就刚才的“立论”进行展开陈述:“朕昨年为心肝二经之火,时常举发,头目眩晕,胸膈胀满,近调理稍可,又为雒于仁奏本肆口妄言,触起朕怒,以致肝火复发,至今未愈。”这意思是,我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有病,反正我就得告诉你们我本来就重病在身,刚调理的好一点,现在却被雒于仁气得复发了,这个锅必须雒于仁背。

申时行等人顺着朱翊钧说:“圣躬关系最重,无知小臣狂戆轻率,不足以动圣意。”那意思是,您堂堂一个皇帝犯不着和一个小官吏生这么大气。

朱翊钧一看申大人这是要和稀泥,于是把雒于仁的奏疏递给申时行:“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色财气,试为朕一评!” 意思是,你们不接招是吧,那你们就来看看雒于仁这本奏疏,他说我是酒色财气之徒,你们给我评评理。这里要说明一下,“先生”是明朝皇帝对内阁大臣的称呼,有尊重之感。所以这时候朱翊钧想拉拢这几位的意图就不言自明了。

申时行等人低头装模作样的看奏疏,还没等回他的话,朱翊钧却开始叨叨了起来。

大概意思是说,他说我爱喝酒,世上谁不爱喝酒?我又没酒后杀人放火,怎么就成了大错了?又说我好色偏宠郑氏,我哪里是宠她,我是看在她勤勉有加的份上,才让她伴驾的。王恭妃是皇长子的生母,平常要照顾长子,所以没空每天陪伴在我身边,我哪里冷落她了?

还说我贪财,受了张鲸的贿赂才重用他,李沂也这么说,真是岂有此理!我要是贪财,怎么不直接抄了张鲸的家,得他全部家产?我富有四海,岂会贪臣民之财?

又说我尚气,我怎么会不知道“少时戒之在色,壮时戒之在斗”的道理,斗就是气,但人活在世上怎会没有气?就像先生们,你们家里的仆役要是犯了错,你们能不气,能不追究责任?死的那些内侍、宫人们,有些的确是受了杖责,但也有些是生病死了的,怎么能全算在我头上?

我可不能受这窝囊气!我是被冤枉的!先生们去票拟重处雒于仁这厮!

朱翊钧是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生气,吐沫星子横飞,非得要治一下这位雒大人才解恨。

等他滔滔不绝的为自己辩解完,申时行等人也看完了这奏疏,深觉有道理。请注意,申大人觉得有道理,不是觉得朱翊钧有道理,是觉得雒于仁说的有道理。

接下来,申大人就开始了他的精彩表演。

首先我们要简单介绍下申时行大人,他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才华横溢,情商极高,上不得罪君王,下不得罪朝臣,是明朝典型的墙头草,官场老油条。

申大人尚存良知,决意保下雒于仁,于是说道:“此无知小臣误听道路之言,轻率渎奏!”意思是无知小臣道听途说,没经过考虑就上奏疏,的确该罚!申大人虚晃了朱翊钧一枪。

朱翊钧还在发怒:“他还是出位沽名。”意思是我已经看穿了他,他就是想沽名钓誉,以邀直名,妄想踩着我为自己获得好名声!这时候的朱翊钧虽然很生气,但是智商还在。

申时行接着说:“他既是沽名,皇上若重处之,适成其名,反损皇上圣德,唯宽容不较,乃见圣德之盛!”意思是你既然都看出来了他为了沽名,那么从重处罚不就等于成全了他?反而有损您的圣德。只有宽容不计较,才能显出您的高贵品格和宽广胸怀。这时候,申大人明显要拉朱翊钧同志下水。

朱翊钧沉思了一会说:“这也说的是,倒不是损了朕德,却损了朕度!”意思是你们说的也有道理。我倒不是怕损了我的圣德,而是怕损了我的度量。朱翊钧此时在申大人的忽悠下,智商已经极速下降,眼看着就要被申大人拉下水。

申时行等对曰:“皇上圣度如天地,何所不容。”意思是,您的心胸如同天地般广阔,有什么容不下的!申大人直接给朱翊钧戴了一顶高帽子,打算让朱翊钧骑虎难下。

朱翊钧转念一想,不对吧?你申老头不是在忽悠我吧。他心中的怒火重新燃起,智商也重新占领了高地,又把奏疏塞回给了申时行等人,请注意“上复取其疏再授时行,使详阅之”这句话所代表的朱翊钧心境。

从这里可以看出,四“疏”中的气,说得是真准啊,朱翊钧不但气性大,还挺犟!

申时行等人不得不接过奏疏装模作样又看了一遍,朱翊钧越想越生气,连声说道:“朕气他不过,必须重处!”那意思是,气死我了!必须弄死他!朱翊钧已经接近歇斯底里了。

申时行赶紧说:“此本原是轻信讹传,若票拟处分,传之四方,反以为实。臣等愚见,皇上宜照旧留中,为是容臣,等载之史书,传之万世,使万世颂皇上为尧舜之君。”这意思是,这奏疏本来是讹传,毫无根据,但要是让内阁票拟处分,事情就会传扬开来,说不定有些无知小民信了他的话,以为您真是那样的人,反而不好。建议您把奏疏留中不发,显示您容臣的气量,以后记载在史书上,传之于万世,后人都会称颂您为尧舜之君。申大人一看朱翊钧也没有那么好忽悠,所以开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讲故事了。

能当状元、首辅的人,说话的方式方法就是水平高。这番话非常中听,也很有道理,朱翊钧的情绪被安抚下来,但还是有点气,说道:“如何设法处他?”意思是我堂堂皇帝,难道就拿他没办法了吗?你们帮我想办法处置他。

申时行说:“此本既不可发出,亦无他法处之,还望皇上宽宥,臣等传语本寺堂官,使之去任,可也!”这意思是,一大通道理我白说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了,奏本既然不发出去,就无法通过内阁处理他,请您见谅。但是我可以暗示他的上司,把他撤了,让他离职回乡。这时候申大人的意思就很明确了,这个事我们办不了,你自己掂量吧。

朱翊钧一看没戏了,这才罢休,又抓着大臣们诉说了一番他的不容易,主要意思是:我不是不想上朝,就是身体太差,整天头晕眼花腰痛脚软,走路都没力气,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大臣们此时在心里就呵呵了。有病是真,病是自己作的也是真。雒于仁说得一点也没错,你就是得了酒色财气之病!

但表面上,也只能万分诚恳的表示对皇帝的谅解。

《明实录》影印

有人觉得,万历皇帝怎么这么怂,我们印象中的皇帝不是这样的啊。

其实大明的文官,可不像清朝那么唯唯诺诺,有的贱了吧唧的汉臣还自称奴才。在明朝,大臣还是有些风骨的。

如果骂了皇帝,皇帝不作声,奏疏石沉大海,他们就很失落,如果触怒了皇帝,那就达到目的了,甚至可以名垂青史,比如那位海瑞海先生。

如果能有幸被皇帝照着屁股打一通板子,那就是稳赚不赔了,以后出门在同事面前就有了吹牛的资本,哪怕是退休后,还可以拍着自己孙子的头皮吹牛说:“想当年,你爷爷我,那可是……”当然了,这也是一个风险性投资,前提是你身体得好,能扛得住这一顿板子,因为不是没有被打死的。

所以说,在明朝有些较为微妙的事情上皇帝只能争取而不能命令。

朱翊钧看到这帮人要把雒大人开除,还算识相,朱翊钧就召来皇长子朱常洛让他们见一见,皇三子朱常洵也一起来了。但此时的阁臣们相当不给朱老兄面子,都只顾着夸赞朱常洛,不理朱常洵。朱翊钧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最后友好的结束了这次会面。

就这样,雒于仁的命保住了,辞官回家得了善终。

朱翊钧本来就是心眼很小的记仇皇帝,还有心理疾病,能被他放过,雒于仁真的是很幸运。

但是,“奏章留中不发”这一招被朱翊钧学会了,而且运用的炉火纯青。对于不想处理、难以处理的奏章,直接不理不睬,也不交予内阁处理,就当啥也没发生。

其实这一招挺狠的,说白了,你想找他吵架你都找不到,找到了你还张不开嘴,张开了嘴你还不知道说什么。

后来,大明帝国高级官员的空缺他都懒得再去任命,就让那么空着,其实他在进行无声的抵抗。

这位皇帝是真的心灰意冷了,后世就有了一句话:“明实亡于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