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厥功至伟、贪功冒进、矜功自伐-魏延何以败亡?

2024-11-02 02:21 来源:瓮透网 点击:

厥功至伟、贪功冒进、矜功自伐-魏延何以败亡?

对魏延此人,可以用三个带“功”字的词语来概括:厥功至伟、贪功冒进、矜功自伐。

下面具体来说。

魏延剧照

一、厥功至伟:军事功绩卓著

1.镇守汉中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请入川,魏延以部曲随同入蜀。

在汉末三国,部曲是世家大姓私人武装的代名词。入川后,魏延驻守葭萌关,因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此后,刘备代刘璋入主成都,魏延更在刘备攻克汉中后迎来高光时刻。

汉中位置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攻下汉中后,于沔阳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在刘备返都确定汉中守将时,多数都认为非张飞莫属。毕竟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镇守了东边的边境重镇荆州,张飞镇守北面的战略前沿汉中完全无可厚非,当时甚至张飞本人也这么想。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却意外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升魏延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

据说,当时刘备曾问过魏延一句话:将军如何拒敌?魏延撂下一句狠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汉中地形图

事实证明,刘备的识人还是很有一套的,魏延及之后继任者吴壹、王平在汉中以错守诸围的方法,拒敌于国门之外,牢牢守住了蜀汉的北大门。

2.错守诸围

“错守诸围”从字面意义上看,“错”,指交错、分散。“诸”,指多。“围”,指围护结构、战略支点。错守诸围,就是把兵力分散在围护汉中的各个要隘,以此达到拒敌国门之外的战略目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汉中的地形:建立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在丢失荆州后,与东吴有三峡天险相隔,与曹魏的关中地区则有崎岖秦岭相阻,更有汉中盆地与蜀汉核心区隔开。

关中、汉中、四川盆地图

而魏延错守诸围,正是在汉中盆地四周尤其是北境要塞设置防守据点,而且各据点互相联络、互为支援,从而达到“敌不越汉中”的目的。

曹刘汉中之战,刘备得地,曹操则把可控范围内的百姓迁走。汉末三国,地广人稀,得人比得地更重要。魏延守汉中,其实是把这里当作一块平时的缓冲区、战时的交战地来经营的。这是一种拒敌远离核心区的积极防御策略。

魏延之后的汉中继任者吴壹、王平,同样继承了这一规划,王平更是创造了三万人击退曹爽十万进攻大军的辉煌成就。这就更证明了魏延守汉中的成功。

王平剧照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与姜维的对比中反衬魏延汉中防守战略的正确。姜维守汉中,一改魏延的防守策略,采取“敛兵聚谷”的方法,即将汉中的兵力收缩在汉、乐二城。若敌人进犯,则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最后等敌人粮尽撤军之时,再追击歼灭。只是从后来的钟会、邓艾灭蜀之战来看,至少用魏延的积极防守策略,成都不至于那么快即被攻陷。

钟会、邓艾灭蜀图

当然,蜀亡之战有一系列的原因在内,姜维的守卫策略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容另文再说。

3.大破费瑶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随同出征,拜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总督前部,可说是前锋司令。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汉中,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魏延率军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大破之。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封侯拜将,魏延一时风头无两。

在诸葛亮的以后北伐中,魏延也屡立战功,更在第四次北伐时,与高翔、吴班一起大败魏兵,获甲首三千,迫使司马懿退还保营。

司马懿剧照

但魏延此人,毛病与战功一样大,在许多时候甚至有点激进。

二、贪功冒进:不安份的意见领袖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谓“三军用命、将士用心”,就是说全军都要奋不顾身地执行命令。

但魏延偏不。他时常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时甚至为了争功不惜与主帅争执。演义里有黄魏争功等桥段,我们且不去说,这里重点谈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子午谷奇谋路线图

关于这个计划,《三国志·魏延传》是这样说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这个“韩信故事”,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历来关于魏延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争论不休,更有以邓艾偷渡阴平来反向比拟其可行性者。

我们且看一下邓艾计划成功在哪。

邓艾偷渡阴平剧照

1.与邓艾的反向对比

之所以说“反向”,是因为二者进攻方向相反,一个南伐北,一个北攻南。但二者确实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以主力牵制敌方,以偏师千里径进直捣敌营,进而瓦解敌方战斗力。

但细究起来,邓艾的成功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邓艾起初偷渡并不是要一举攻向成都,而是想绕到姜维背后占领涪城,与钟会军形成夹击之势。但到达涪城后,涪城守将马邈不战而降,结果已陷疲惫的邓艾部得以从容补给,进而南下直取成都最后防线——绵竹。关键时刻,诸葛瞻再出臭棋,不听黄崇劝阻,执意出战,结果兵败身亡,成都门户大开,进而后主投降,蜀汉亡国。可以说,邓艾的成功是超出原来预期的。

而且,曹真当年从子午谷进兵,因大雨月余不得进,凭什么能保证魏延的十日可达长安就能成行?

曹真剧照

而且最重要的是,善于山地作战的蜀兵并不擅平原攻城,区区陈仓都让诸葛亮久攻不下,如何保证城高池厚的长安城被魏延轻易拿下?

2.桓温、高迎祥的子午谷实践

虽然诸葛亮制止了魏延的子午谷冒进,我们无法得知这一计划到底是否行得通,但好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后来者桓温、高迎祥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样本。

桓温剧照

先说桓温。晋桓温欲北伐前秦,他将魏延的计划进行了一次全面操演:也是兵分两路,自己率主力从蓝田进军灞上,司马勋则率偏师从子午谷兵出长安。结果呢,桓温的主力,在蓝田顺利击败前秦大军,还攻占灞上、威逼长安,但司马勋军却在子午谷遭到了前秦军伏击。最终,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高迎祥剧照

高迎祥也差不多。话说当年高闯王和张献忠在四川会师后,准备突袭西安。高迎祥同样采取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兵进子午谷后,才发现道路崎岖,悬崖绝壁,大部队在谷中行进多天走不出去,军粮反而近尽。又赶上天降大雨,部队疲惫不堪。相反,明军孙传庭部在道口设下埋伏,以逸待劳,结果可想而知——高迎祥兵败被俘、解献北京,最终李自成继承其残部,成了新闯王。

毛泽东在读史读到“子午谷奇谋”时,批了道:“此计太悬危”。这算是对这一谋划最好的注解。

三、矜功自伐:性格缺陷终害己

魏延军事冒进还可说是军人不畏死,但其性刚而傲的坏脾气则直接将自己打入了万劫不复。

魏延、诸葛亮剧照

在其“子午谷奇谋”不被诸葛亮采纳后,魏延就时常说诸葛亮胆怯,致自己才不能尽展。但诸葛亮因爱惜其才,对之听之任之。

魏延性格高傲而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与其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弄得杨仪大哭不上。诸葛亮北伐,战阵赖魏延勇猛,后勤靠杨仪支持,对二人多有爱惜,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孙权剧照

二人恶名甚至远播“国际”,孙权在蜀使来访时即说:“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仪、魏延矛盾果然在诸葛亮死后进一步激化,二人互争军权,互相往成都说对方谋反。但可悲的是,满朝大臣竟无一人替魏延说话,都认为错在魏延。可见其人平时有多不受人待见。结果魏延与杨仪争权失败后逃走,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三族。

惜哉!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