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投网 > 杂谈 > 正文

​我身边的西安非遗文化

2025-03-10 17:53 来源:瓮透网 点击:

我身边的西安非遗文化

#我身边的西安非遗文化#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朋友们过年好,祝大家2023兔年吉祥如意!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西安户县(鄠邑区)的非遗文化。

一、户县民间缯鼓制作

鄠邑区(户县)的民间缯鼓历史悠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户县县城、秦渡镇、大王镇、祖庵镇的皮匠铺子都在冬季里缯鼓。

户县锣鼓起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发展于宋元,自明代以来,广泛用于当地迎祭城隍活动。民间缯鼓在形制上,多为锣鼓和堂鼓,主要用于民间村社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民俗活动。

户县锣鼓的乐器由鼓、铙、号、铜锣、夹子、梆子、堂鼓等组成。鼓谱主要有“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走鼓”等。表演时,数十面,甚至上百面锣鼓气势雄壮,声震山河。

二、户县社火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户县社火,是户县遗存的古代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

户县的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20种形式。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主要的形式。

它以高、险、妙、悬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剧情节。

三、户县面塑

“一敲一凿真匠心,一斧一刨皆时光”。户县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面塑产生于古代的宗教祭祀活动,是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户县民间面塑包括“献饭” 面人、玩赏面人和艺术面人等几种形式。

最后说,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非遗文化数不胜数。漫步西安,气象万千的名胜映入眼帘: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半坡博物馆,世界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佛教古刹--大雁塔,中国先保存最完整的城墙等等。